创业词典网 创业知识学习分享
“很多同事的回忆里,知春路是灰色的。
”这是一个主观印象。
20年来,数不清的创业者在这条11公里长的街道两边出没。
描绘创业岁月里的迷茫、焦灼和疲惫,灰色是合适的颜色。
它同时又是客观描述。
与中关村核心区和五道口相比,这里氛围单调,餐饮粗糙,缺乏娱乐。
但是,这条路流淌着四通、金山、小米的传奇故事,那些不安分的年轻人从各地赶来,如飞蛾扑火。
在破旧的居民区和简陋的写字楼里,每个夹缝都暗藏着胆大妄为的创业者和野心勃勃的极客。
一代过去,一代又来。
无数从这里黯然离去的创业者证明,这是一条现实主义的道路。
现在,听成功者讲述他们的知春路吧。
他们终于有机会说:我来过,我看见,我征服。
那些年,知春路上的程序员口述/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陈江宁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是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控股、以信息安全为核心技术的国有上市公司,2000年11月1日成立,2003年7月11日在A股市场挂牌上市(SHA:600271)。
目前公司总股本92340万股,总市值近140亿元,公司从业人员近1.4万人。
我与知春路1997年,我加入航天金穗公司(航天信息前身),干起了与汉字系统没有太大关系的税务系统软件开发。
航天金穗在翠宫饭店对面,马路边的那个角上,从事国家金税工程税控系统的研发,首批员工也都来自于相关的科研院所。
1994年我停薪留职,加入天汇公司,成为一名电脑程序员,开发天汇汉字3.0及3.1。
那时搞中文的主要有两拨人,其中鲍岳桥、简晶和我做Dos。
鲍岳桥是UCDOS的开发者,简晶则是“中国龙”的开发者。
王志东,廖恒毅搞中文windows。
廖恒毅在中文之星,王志东在四通利方。
天汇在中关村南二街,四通利方有个办公地点在中关村三小,两家公司隔着一条马路。
我和天汇的老板沈江曾去那栋楼里找过王志东,当时天汇是个小公司,只有10来个人,四通利方相对要大。
不久,微软Windows95面世,中文Dos彻底完蛋,中文windows也没有了存在必要。
整个中文行业没了。
简晶离开中国龙DOS后曾加盟UCDOS,和鲍一起开发了最后一版UCDOS,之后两人一起离开创办了联众游戏;四通利方则及时转型成为利方在线,逐渐成为后来的新浪。
有位记者在2007年写王志东的一篇报道里,回溯了这段历史,将我们称为“中文五虎”,王志东是二代程序员的代表。
二代程序员的时代是中国软件(行情,问诊)业最后一个英雄主义时代。
一度,我打算去金山软件。
金山和我们在知春路的同一个小楼里。
后来金山搬到翠宫饭店,我们则搬到对面楼里,这段时间里我和老求、雷军来往较多。
那些年,软件是主流。
老求希望我去珠海,而我想留北京,所以去了另一家公司。
但天汇的好几个人,后来都跟金山有很多关联。
毛一丁去过金山,当过副总。
后来,去中文之星,做过智能狂拼。
再后来,去过瑞星,去年又去了YY。
梁兆新,先前来自珠海巨人,来京参加展会时,被挖到天汇。
他是个技术超牛的人,只在天汇呆了半年时间,后来跟金山合作推出金山解霸,再后来自己独立搞了一个超级解霸,卖给了暴风影音。
天汇还曾来过一个年轻人,那是他来北京后的第一份工作。
他没几个月就走了,去了《中国计算机报》,再后来创办了一个网站Donews。
他叫刘韧。
当初的小伙伴里,还有一个也挺牛的,但去了美国,在Ebay做过一阵子,听说最近打算回国创业。
1997年,四通利方接受650万美金的风险投资,这是中关村获得的第一个风险投资,很轰动。
我去雷军办公室找他聊天,那时金山还没看到希望,雷军说国产软件要熬得住,熬下去肯定有春天。
总的来说,当初搞软件的那波程序员后来大多数都没有跟上互联网这一波潮流。
当时金山看起来最有条件,创办的BBS吸引了很多人,但没有及时往互联网方向转,所以老求一度很后悔。
我也没有抓住这波潮流。
1997年,我加入航天金穗公司(航天信息前身),干起了与汉字系统没有太大关系的税务系统软件开发。
航天金穗在翠宫饭店对面,马路边的那个角上,从事国家金税工程税控系统的研发,首批员工也都来自于相关的科研院所。
我是金穗的第一个外聘员工,第45号。
当时金穗还是个很小的公司,后来不断成长,并进行了改制。
2002年公司搬到了数码大厦,2007年搬到现在的航天信息园。
每一次搬家,都是因为公司成长,办公面积不够用了。
加入金穗后,除了当年的天汇同事,我与中关村软件圈的关系就慢慢淡了,很多曾经的小伙伴已经少有联系。
除了汉王,这也是知春路上成长起来的公司,至今我们还有业务合作。
四通8年口述/四通创办人之一 王辑志四通集团公司是中国著名的民营科技企业。
1984年5月,借款2万元创业的几名科技人员,办起了北京市四通新兴产业开发公司。
1986年,北京四通集团公司成立,一度引领中关村科技创业的潮流。
我与知春路那些年里,报纸上的新闻经常是一家家新的民营公司诞生,我是被这种改革的大趋势感染而离开研究所的。
四通成立的那一年,联想也成立了。
两家公司曾在同一栋楼里。
1984年5月,四通成立,一两个月后,我加入。
当时四通有五六十人,其中有一些是知青。
四通办公地点是四季青公社在中关村的一个超市。
那时国内还没什么超市,生意也不好,公社从超市划出两间房给四通作办公室,靠里的墙边放了几个保险柜,一张桌子,几把折叠椅。
9月份,四通门市部开业,让人眼前一亮。
那时几乎所有的商店都是破破烂烂的,四通的装修很不错,吸顶灯,大玻璃,外加漂亮的窗帘,与周围的企业形成鲜明的对比,像是香港或深圳的企业。
开始四通卖计算机。
加入四通前,我在冶金部自动化所里做工程师,到四通后的第一份工作,就是站柜台卖计算机。
柜台是必须站的,人家买计算机,你得给人家讲计算机性能。
当时四通专业人员还很少,很多人只有高中文化,他们学习能力很强,对四通的起步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当时中关村在一般人眼中是倒爷一条街。
四通除了卖计算机以外,还卖元器件,这是四通的特色。
那个时候基本没有元器件可买,一般人也不知道去哪买。
四通创始人之一、销售天才王安时,对哪有卖的,谁想要,要什么等问题门儿清。
元器件柜台受到了科研人员的欢迎。
四通卖这些东西时,旁边出现了很多小公司,它们可能是从四通这儿买了再到另一个地方卖。
当时的生态就是一个大点儿的公司旁边围着一圈小公司。
第一年,四通卖兄弟牌打印机赚了不少钱。
第二年,我从柜台转向产品开发,工作是给1570彩色打印机开发汉卡。
我运气很好,做的第一块汉卡插上打印机就能工作。
但当时大兴线路板厂生产的线路板质量很差,近90%不能工作。
王安时提议让香港公司生产线路板。
那一年1570彩色汉字打印机卖得很好。
后来万润南做一个决策,既然汉字这么需要,那就生产汉字的文字处理机。
我也因此被任命为四通的总工程师。
开发小组只有几个人,开发地点就在我家里,双榆树小区。
当时很多中关村小公司都是在自己家里,居民楼里,或租一个很便宜的小门脸儿。
那些公司一些发展起来了,一些倒闭了。
那时是民营公司发展潮。
那些年里,报纸上的新闻经常是一家家新的民营公司诞生,我是被这种改革的大趋势感染而离开研究所的。
四通成立的那一年,联想也成立了。
两家公司曾在同一栋楼里。
当时中关村的负责人、海淀区委书记贾春旺思想很解放。
四通的成立离不开贾春旺,在他的牵线搭桥下,万润南等技术人员与海淀四季青乡的政府管理人员坐在了一起,后者给予了前者资金支持。
我从冶金部自动化所辞职到四通来,也得到了贾春旺的支持。
当时单位不放,没有档案,贾春旺说,你只要到我这儿来,我就给你再建一个档案。
四通是一个民营公司,待遇比研究所好,而且年终有分红。
我在自动化所里当工程师时,月工资110块,到四通后月工资500块,比一级教授还要多200块。
在四通8年后,1992年,我离开了。
当时王志东刚加入四通。
离开之后我连续做过好几个公司,都很辛苦。
我有很多很好的想法,但是没钱。
后来我想要不做一个风投公司吧,2003年,我就又做了一家风投公司。
下一篇:黄记煌创始人自述:如何靠一道焖菜年入20亿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从“程序员转行卖烧饼”想到IT人创业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