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词典网 创业知识学习分享
他把 “冷笑话” 从一个微博号做到了上市……2009年10月23日,微博 “冷笑话精选” 发了第一条内容: 在此后的 6年 零 2 个月中,一如既往,直到 2015年12月11日,一切变得不一样了,因为 “冷笑话精选” 背后的公司飞博共创(厦门飞博共创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上市交易,股票代码 834617。
这也是在新三板上市的第一股自媒体。
故事还要从几年前说起……1986年 出生的伊光旭,学生时代就向来喜欢看财经类杂志、人物传记,也会经常关注国外动态。
“你当时并不知道广泛涉猎的益处,但在以后的日子里,这些知识全都在不觉间得到了应用。
”——伊光旭当 Twitter 诞生时,他发现这款产品在国外的发展惊人,便琢磨着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去做一些事情。
所以,2009年 国内的对标产品微博出现时,已做好充足准备的伊光旭就第一时间投身进了微博阵营。
“冷笑话精选” 就这样应运而生。
“早期的市场需要跑马圈地,所以一定不能局限于眼前的事情”,除了 “冷笑话精选”,伊光旭开始 “矩阵” 运营其他账号,像后来出现的 “星座秘语”“精彩语录”“生活小智慧”“美食工场” 等。
如果故事顺利,伊光旭只需坐等着自己的粉丝增长,可偏偏好事多磨,伊光旭出现了财务危机。
他开始借钱,并且拆东墙补西墙的还债,最后竟欠下了 10 多万的外债。
此时这个年轻人已然穷困潦倒,但他本人只用 “咬牙坚持” 来形容那段惨淡经历。
就这样,故事到了 2010年5月,“冷笑话精选” 在新浪微博的粉丝量突破了 10 万,引起了著名天使投资人蔡文胜的注意,于是蔡文胜给伊光旭订了一张南京到厦门的机票。
不管是初中辍学的蔡文胜对退学创业的伊光旭的经历产生了共鸣,还是被眼前这位年轻人的敏捷思维所说服,蔡文胜在当天就完成了对伊光旭的 100 万元的天使轮投资。
“价值观取决于自己对市场的判断。
这笔钱,应该用来找更多的人,而不是默默揣自己兜里。
”——伊光旭交谈之间发现,伊光旭很重视人才这件事情。
包括之后的上市,他每次吸金的一个大的用途就是去找人,找合适的人,找志同道合的人。
就这样手头不拮据的他组建了自己的团队,粉丝也持续增长。
日子一天天过着,镜头到了 2012年-2013年。
终于,“收割的时候到了!” 本以为故事会这样步入尾声,但时代却步入了另一个转折点——微信公众号出现。
“生存结构会限制一个人的发展。
”——伊光旭微信公众号刚出现那会,微博还正在风口上,质疑微信封闭的不在少数。
能在微博赚到钱的,大多选择安逸的继续捞金,不会耗费精力在一个未来不可预知的平台上。
而伊光旭判断微信将是下一个战场。
不得不说,他又瞅准了时机。
能平衡微信、微博跨平台、又做的好的账号很少,像 “同道大叔” 就是一个,但 “同道大叔” 又只有一个账号,暴走漫画微博比微信好,各有各的千秋。
整体来说,飞博有一个完整的矩阵,旅游的、电影的、家居的、美食的。
不光是自媒体的广告,伊光旭一直在布局流量变现。
像 36 氪此前有报道《淘宝能买到所有零食,但背靠草根微博大号资源的 “零食小喵” 认为进口零食还有可挖》,文中的电商平台 “零食小喵” 正是飞博共创的控股子公司。
除此之外,伊光旭表示围绕飞博服务的相关品类,还有一些投资,例如艺术行业有两三家、视频红人也有涉及,具体名称暂不便披露。
“新三板就像是一个比微博、微信更牛逼的平台,既然条件达到了,就更没有不去做的理由。
”——伊光旭就这样走着,走着,日子到了 2015年12月11日,飞博共创上市了。
此时据披露,飞博共创旗下拥有的微博、微信自媒体账号已经达到 200 多个,共覆盖 1.5 亿粉丝,其中新浪微博粉丝 8356 万,腾讯微博粉丝 3006 万,微信粉丝人数 4000 多万,手机 APP 用户 1127 万。
业界一直有一种认知,说资本方不看好社会化营销。
像国内这么多公关公司,上市的也只有蓝色光标等数得过来的几家。
这种营销公司、公关公司基本都是抱大客户,利润用来养团队,大客户一走就不剩下什么。
所以经常有这样的现象——故事讲不下去了,投资人又不买账,索性上市让散户接盘。
伊光旭认为,部分原因在于 “资本市场是滞后于创业者的”,像小红书、口袋购物一开始的融资状况都不佳。
资本市场基于行业的远景去投资,另外往往需要作出一定的业绩,投资方才可能进入,这是他们的决策机制导致的不畅通。
但本身这个行业来说还是有很多成功案例的,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开设了 “吴晓波频道”,甚至还大张旗鼓的投了多个垂直行业自媒体,估值早已超 10 亿。
“罗辑思维” 凭借 530 万用户微信用户估值 13.2 亿,“暴走漫画” 凭借恶搞无厘头路线估值 2.5 亿美元,“鸟哥笔记” 也刚宣布完成 2000 万人民币的 A 轮融资。
伊光旭强调,飞博上市是为了更好的推进业务,适应这个时代的发展。
同时,吸引过来的资金可以用来招揽更多的人才,让内容变的更优质。
这也是飞博的一贯思路。
另外,飞博共创一直都是一个盈利的公司,所以不存在缺钱上市这种理念。
“持续做好的内容,不会接不到广告,只不过让不让你来蹭流量的问题。
”——伊光旭像飞博这样的自媒体,营收基本靠原生广告+渠道广告,合作形式是 “公关公司负责搞定客户,飞博负责搞定用户”。
如何权衡内容和营销的关系显得很重要,伊光旭习惯 “把眼光放长远”,“内容优先,营销靠边。
” 并且,即便是在所有同行都开始买粉丝吸金的时候,他也没有刷过粉儿,因为他坚信内容为王的理念。
但有之前关注冷笑话的用户现在取关了,说内容变水了。
对这些质疑声,伊光旭举了一个例子回应:“如果大家看《万万没想到》的用户点评,会有很多人说第二季不如第一季好看,但实则不然,第二季的打磨其实更精细,广告量虽有增加,品质却提高不少。
”“视频虽不会完全取代文字,但降低了用户的认知成本,未来会是趋势。
”——伊光旭伊光旭很注重内容生产,也不断在思考探索新的方式。
例如,现在每出一部新电影,片方都希望上《快乐大本营》宣传一下,那么飞博是否有可能做一款视频节目?用搞笑、调侃的语言去评价、介绍这部电影,甚至做一个类《奇葩说》出来。
飞博之前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在跑马圈地,所以做出这样一款 IP(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识财产)并非难事。
至于交易,此前电影的售票都是基于产品的,但基于人格的效率一定会高过产品,飞博可以在视频中加入预售。
在伊光旭看来,IP 是能够降低用户认知成本的一个符号,表现形式是可以重新组合的。
例如,用户先去读过金庸的书,再去看电影、电视剧用户的认知成本就会降低,这才是 IP 的核心价值,基于这个核心去组合的要素就是 IP 的表现形式。
再例如,Hello Kitty 不做电影,但 IP 授权却做的很牛逼,把 Hello Kitty 的形象附着在另一款商品上,商品的购买效率会大大提升。
把这些认知类比到做一款节目,就是怎么能加快节奏感。
很多访谈类节目的节奏都比较慢,让用户在单位时间内提升搞笑程度变成了关键。
为什么真人秀比较受观众喜欢?因为它 “是一个模型,而不是一个剧本”,把明星放在一个真实的场景中,把自己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过去由于流量成本的限制,视频的价值没有得到最好的发挥。
人们看文字是用逻辑在接受信息,看视频是直观的接受信息,这也是认知成本的降低。
当然视频不会完全取代文字,单从接受度来说,2014年-2015年 是短视频、优质视频的崛起,然而好的内容还是很稀缺的。
伊光旭分享到,光线一开始给电视台做视频自媒体,后来就转型做大电影,就抓了两点——编剧、新导演,就这样做了起来。
内容的公司就像华谊兄弟,他们就是在做矩阵,圈了很多明星的工作室,把制片能力攥在手里。
伊光旭透露,未来飞博会把他们投资的红人放在视频里面,结合一些其他资源去做产品。
目前,飞博共创在北京、厦门有将近 200 人的团队,其中技术人员 40-50 人,编辑 30-40 人,其他成员分布在 4-5 个项目组,负责具体业务。
下一篇:普通人的逆袭:从下岗工到产值上亿的企业家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天猫912亿成交额还是弱爆了,他已买下了中国半个互联网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