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词典网 创业知识学习分享

加入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如何创业 > 创业ABC

创业ABC

一家中国公司在非洲创业的奇闻趣事

分类: 创业ABC 创业词典 编辑 : 创业知识 发布 : 12-26

阅读 :453

2011年,我24岁,在浙江一家民营钴矿采掘及加工企业,从事矿产勘探。

次年,我被派往刚果民主共和国——简称刚果(金),参与新矿区的筹建与开发。

我们一行7人,从杭州出发,经埃塞俄比亚到刚果(金)加丹加省首府卢本巴希市,再乘专用越野车辗转到达目的地——利卡西市刚博乌镇马奔斗村矿区。

全程12000公里。

每个去非洲的员工,都是公司的运输工具。

我们就像一支后勤押运分队,除了自己的随身行李,还要承担运输一部分非洲公司急需物品。

7个人,一共22件 行李,都是30多公斤的大箱子。

单拿我来说,左右各斜挎一台笔记本电脑,胸口一个单反相机,后背是40升登山包,左手拎一袋蓝图,右手持护照和机票。

旅途漫长又无聊。

所幸埃航的空姐还算漂亮,身材娇好,五官立体,长睫毛,大眼睛,眼窝深陷,鼻梁挺直,有点像新疆姑娘,只是皮肤黑了点儿。

服务尚可,一路上,为我身边的印度乘客提供了四份咖哩牛肉饭。

途经埃塞俄比亚首都机场转机。

航站楼是一栋三层钢结构通透玻璃建筑,据说也是中国人所建。

我用英语询问转机怎么走,对方用标准的中文答:“转机,那边!”亲切感油然而生。

机场安检处,除了保留内衣裤其它衣物一概脱掉,男乘客拎着裤子到处跑算是机场一景了。

候机期间,地勤人员一会儿把我们带到2号登机口,一会儿5号,一会儿又2号。

最后他们决定在7号下楼坐摆渡车。

好不容易登上了飞往卢本巴希的飞机,我倒头便睡。

迷迷糊糊中,飞机落了地,乘客就着急忙慌地下飞机。

我的两位同事身手敏捷,早已不见踪影。

此时空姐提示,飞机只是经停。

我急急忙忙地跑去找人,人已经坐着摆渡车走了。

不一会儿,两人灰溜溜地跟着新登机的乘客回来了。

飞机降落在卢本巴希机场,滑行,可以看到跑道上的条条裂缝。

候机楼只有一排简陋的2层小楼,依稀有我国小城火车站的影子。

没有任何指示,我们只能跟着人流朝着一个小屋走去。

拿着中国56式突击步枪的刚果大兵来回巡逻。

进了小屋,发现三个窗口,确切说,是岗亭。

排队过关 时,总是有当地人来回询问。

我们都不懂法语,不清楚他们是干什么的。

海关的人,看着护照,在一个大本子上记录信息。

接着就像是被轰出去一样,我们在一群刚 果警察和海关人员注视下往外走。

到了一个门口,不清楚为什么又被一个胖女人给拦了下来。

接我们的黑人同事匆忙过来叽叽喳喳说了半天,才把我们放走,只是护 照、疫苗证全被扣下了。

接机的HR同事告诉我们,黑人会处理好证件的事情,行李也不用管,有人会帮我们取。

我们都知道,每个人的行李都会被撬开、搜索一番,值钱的东西很可能不翼而飞。

据老同事说,这只是这个机场腐败现象的冰山一角而已。

我们驱车前往设在本市的独资子公司。

卢本巴希市的公路极其简陋,除为数不多的几条主干道是柏油路外,其它的全是土路。

汽车过处,尘土飞扬,遮天蔽日。

主干道没有划分行车道,看上去也就是双车道。

公司门口是一大段土路,卡车、集装箱车往来不息,一片繁忙景象。

中国保安、黑人保安、黑人警察组成的“国际安保联队”扛着枪守卫大门,每有黑人进 出,都要经受简单搜身。

办公场所是一层板房,设施陈旧。

迄今为止,独资公司已成立六年,拥有近300名中国员工、近千名本地员工。

其中还有不少中国女生, 可以说算是天堂了。

接下来我要去的矿区,只有30名爷们儿相依为命。

二来接我的黑人司机叫佛德,是我接触到的第一个非洲朋友。

身材稍显矮小,肌肉极为结实。

那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体质。

汽车里音乐狂响,佛德自然地跟着节奏哼唱,一路狂飙,驾轻就熟。

第一次接触这个未知的环境,我保持着足够的戒心,坐到了后排而非副驾驶。

正好是4月,雨季刚刚结束。

气温舒适,并没有想象中的炎热,感觉类似我国的昆明。

车窗外是一片类丘陵的地貌,远处浓密的草原,零星的大树,构成独特的稀树草原。

蔚蓝的天空上,白云朵朵,像一群吃草的绵羊在无尽的草原上。

佛德的英语不怎么灵光,我又不懂法语,所以两人的交流总是磕磕绊绊,有时只能手舞足蹈。

我递给他一袋真空包装的内蒙古牛肉干。

他找不到开口处,使劲撕咬包装袋。

嚼头十足的牛肉干,让他满意地竖起了大拇指:“Good!”。

路过一个破败不堪的收费站,一群妇女小孩拎着水桶、抱着木盆冲着我们的车子跑过来,把我吓了一跳。

定睛一看,才发现他们拎的是冰镇饮料,抱的是各种吃食,其中有最熟悉不过的可口可乐。

“Chinois!Chinois!”小孩们看到我以后大叫着。

当我懂得一星半点儿法语后,才知道他们喊的是“中国人!中国人!”那就像我们小时候见到外国人一样。

他们的目的是向我推销水桶里的货物,我唯有微笑着向他们摆摆手。

直到夜幕降临,我们才到驻地。

一栋两层别墅,看上去跟国内农村的小楼并无二致。

如果说白天的旅程是令人心旷神怡的郊游,在夜里,我感觉到的就是空旷无际的黑暗。

为数不多的小城镇,都是暗淡无光。

晴空万里的夜晚,一抬头便能看到璀璨的银河,感受宇宙的浩瀚。

这样的景象,小时候我在包头也见过。

三现在佛德已是我们的接待车队副班长,每个月可以拿到200美金的薪水,算得上当地的中产阶级了。

大部分人,食不果腹,衣难蔽体。

这个国家物资匮乏,多依赖进口,物价很高。

利卡西当地大多数人没有正式工作,要么务农,要么帮别人挖矿。

利卡西地处隆达—加丹加高原,土壤为贫瘠的红土,主要农作物包括木薯(一种灌木状多年生作物)和玉米。

人们的耕作方式还是原始的刀耕火种。

雨季来临 前,农民烧荒,用自制的锄头把地刨好,撒下种子,便不再理会。

雨季到来,不仅仅玉米,这块土地上的所有植物都疯狂生长,恨不得插根树枝就能长出一棵大树 来。

玉米在旱季成熟,农民不是一次性收割,饿了才下地采摘。

木薯是当地穷人的主要食物,块根富含淀粉,叶子则是最主要的蔬菜。

当地人将块根割下后装入麻袋绑好,置于河里的淤泥中发酵,晒干后磨成粉方能食用。

因此,这种木薯粉吃起来有一股浓烈的臭味,但当地人却引以为美食。

稍微富裕的人,吃的是一种用玉米粉和木薯粉混合加工而成的面粉。

当地人称之为cima粉,从国外进口而来,每袋零售价10美金左右。

无论是木薯粉或是cima粉,“烹饪”手法都一样。

将面粉加水置于锅中,一边加热,一边用木棍不断地搅动,直至达到一定稠度。

这里所说的“锅”,其 实就是一个奶粉罐,或者其他铁皮罐。

而他们的调料,无非就是盐巴、辣椒和一种自制的番茄酱。

当地的辣椒如小指大小,呈圆形,辣度远超国内的小米椒。

他们也 没有碗筷刀叉之类的餐具,吃饭时,直接用手从“锅”中抓取面糊糊,捏成团状(我们称之为“团团”),蘸着另一个“锅”中的汤汁——由木薯叶子、洋葱和番茄 酱熬制而成——进食。

像这样的饭食,一天就一顿。

有时就靠着几个芒果、两根香蕉过上一天。

从村里小孩圆滚滚的肚子就可以知道,他们正遭受饥荒。

吃肉对他们来说是极为奢侈的事情。

尽管当地野生动物众多,他们自己也养鸡、鸭、羊、猪等,但这些都是变现的商品。

当地人养鸡、养羊或者养猪,都是散养。

比如小羊羔产下后,便任其四处游荡,自生自灭,只要记住自己放出去的个数即可。

等羊长大了,便如数抓回拿去卖了。

有时我们去村里买羊,看上哪只就自己动手抓,第一个过来收钱的人便成为这只羊的主人。

他们从不为此争辩。

他们散养的猪,我们是绝对不吃的。

我们经常看到它们在公司旁边刨垃圾吃,大厨说这种猪肉有肉蛆。

不过土羊倒是肉质鲜美,而且价格实惠,60美金就能买一只。

与家畜相比,当地的野味更为中国人喜爱。

至今为止,下过我们大厨油锅的有野鸭、野兔、野狗、麋鹿、穿山甲、蟒蛇……有一次,我们甚至吃了一只被司机 不小心撞死的野狼。

这些野生动物猎杀起来难度较大,普通人偶然得之,都是卖给我们换钱;在当地菜市场则都能买到,我们最喜欢吃的穿山甲,40美金一只,前 年(2012年)还是10美金呢。

他们吃老鼠。

当地的老鼠个头肥硕,经常把厨房的猫吓得乱窜,此时厨房的Madame(我们管黑人大妈叫Madame)便成了猫的保镖。

不过,当地人多信天主教,我们吃狗总是要躲着这帮Madame。

如果不小心被发现,她们就要拿着狗毛追着骂我们是“畜牲”。

为了满足中国人对野味的追求,个别人干起了猎人的行当。

我认识一个专门猎杀穿山甲的猎人。

他的捕猎工具是一条猎狗,它可以循着味道找到穿山甲的巢穴,然后刨土开荒,将其猎杀。

我出价100美金向他购买这只猎狗,被断然拒绝。

在当地开矿的公司,大多拥有自己的农场。

也有一些外国人独立经营的农场,主要从事蔬菜种植和畜牧养殖。

我们吃的牛肉,一部分就来自于印度人的农场。

据说,印度人在当地养牛已有数十年历史,他们将自己奉若神明的牛宰杀后就地卖给中国人、欧洲人,以及当地权贵。

由于大量农场的出现,部分当地人也逐渐学会了种植多种蔬菜,亦或从农场主手中采购,拿到市场去卖。

12-26

下一篇:真正创业者VS空想创业者:你是哪一个?采取行动是关键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这三类人会选择创业,你是哪一种?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