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词典网 创业知识学习分享
今天凌晨,华为海思总裁深夜发表内部信,回应美国管制“实体名单”事件:海思作为“备胎”终于转正,华为必当“科技自立”。
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中国科技公司经历着来自美国的巨大压力与冲击,在争夺5G技术的主导战里,华为首当其冲受到最大压力。
海思芯片已经来到至暗时刻,科技自立的华为能等到突围的曙光之时吗? 1华为海思总裁深夜发文:到了极限而黑暗时刻 5月17日凌晨两点,华为海思总裁何庭波发表致员工的一封信,对华为被美国商务部列入管制“实体名单”事件做出正面回应:华为海思作为“备胎”终于转正了,华为必当“科技自立”。
所谓“实体清单”是美国为维护其国家安全利益,作为出口管制的一个重要手段。
简单来说,“实体清单”就是一份“黑名单”,一旦进入此榜单就表明剥夺了相关企业在美国的贸易机会。
虽说企业有正常程序可走、也有脱离清单的可能,但前提是契合美国的国家安全利益和外交政策需求(由美国政府判断)。
美国商务部称,将把华为及70家关联企业列入其所谓的“实体清单”。
这意味着,今后如果没有美国政府的批准,华为将无法向美国企业购买元器件,这也是何庭波写下这句话的原因: 今天,是历史的选择,所有我们曾经打造的备胎,一夜之间全部转“正”!多年心血,在一夜之间兑现为公司对于客户持续服务的承诺。
此前,任正非曾在华为Fellow及部分欧研所座谈会上就芯片研发一事发表过自己的观点,称“要将差距(技术研发)缩小到‘我们要能活下来’,以前这是最低纲领,现在这是我们的最高纲领,任何时候要保持头脑清醒,不要一点小成功,就小人得志。
” 没想到,这一事关未来发展和企业存亡的时刻这么快就到来了。
2华为海思芯片史:是否当得起“科技自立”? 2004年10月,深圳市海思半导体有限公司(这就是本文提及的华为海思)正式成立,其前身是华为ASIC设计中心。
其实,华为海思并不是只研发手机芯片。
根据其官网介绍,华为海思的芯片组和解决方案涵盖数字家庭、通信和无线终端等领域,值得重点关注的内容为: 目前在全球多地设有办事处和研究中心,拥有7000多名员工; 成功研发Balong5000modem,成为第一家将5G无线芯片组商业化的公司(首个基于Balong5000芯片的5G终端产品是5GCPEPro); 在全球安防监控领域,华为海思几乎占据90%以上的市场份额;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DIGITIMESResearch的最新统计榜单(统计数据来源于2018年),华为海思是全世界排名第五的芯片设计公司。
虽然华为海思的业务广泛,但最受关注的依旧是手机芯片。
2009年,华为海思推出了第一款面向公开市场的手机终端处理器——K3,这是国内第一款智能手机处理器。
2012年,华为海思推出K3V2,并打算用在旗舰手机Mate1、P6等机型上。
但是,该芯片功耗过高,兼容性差,最终直接影响了手机销量。
2013年底,华为海思推出了目前最受瞩目的麒麟系列芯片的第一款——麒麟910,这是华为海思的第一款SoC(片上系统)。
2014年9月,麒麟925芯片推出,麒麟系列芯片开始被大众接受。
随后,华为海思的麒麟系列芯片一直与华为旗舰手机绑定,比如P7和麒麟910T,Mate7和麒麟925,Mate9和麒麟960,Mate10、荣耀10和麒麟970等。
根据IDC近日发布的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销量报告显示,华为出货量增长50.3%,达到5910万部,超过苹果3640万部的销量,掌握着全球第二大份额。
这也侧面验证了,华为海思麒麟系列芯片的成功。
回顾中国芯片史,虽然那场著名的“汉芯一号”骗局让国产芯片研发长期无人敢投资,但不乏热衷探索的人才。
比如回国创业,带领团队成功研发“星光一号”的硅谷精英邓中翰,这在当时是国内首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媒体芯片,甚至让这家公司成功在纳斯达克上市。
然而,这家公司最终没有敌过高通、联发科等大厂的竞争,2017年的营收仅为联发科的3.9%。
如今,英特尔宣布退出5G调制解调器的研发,高通公布其第二代5G调制解调器SnapdragonX55(目前还未成功商用),华为推出5G基站核心芯片——天罡,发布首个基于Balong5000芯片的5G终端产品5GCPEPro,成功进入商用轨道。
20年来,华为海思的坚持和研发成果让其今天有勇气喊出“科技自立”的口号。
3极限生存下华为构筑起的竞争壁垒 其实在何庭波的这封信中,不知是否有人注意到这句话: 多年前,还是云淡风轻的季节,公司做出了极限生存的假设,预计有一天,所有美国的先进芯片和技术将不可获得,而华为仍将持续为客户服务。
“极限生存”这个词耐人寻味。
在华为,把每天当成最后一天去过、充满足够的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好像是一件很正常的事。
在今年任正非在深圳华为总部接受媒体联合采访的时候,有记者问他“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任正非回答:一定。
对于华为来说,正视危机、拥抱危机的背后,在研发和人才管理上的厉兵秣马甚至快马加鞭,用这些构筑起自己的竞争壁垒,可能是他们对于“极限生存”的诠释。
罗曼·罗兰在《米开朗琪罗》一书中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华为,可能当得起这句话。
在研发方面,华为2018年研发投入1015亿元,占收入的14.1%。
华为每年用于研发的投入都超过其收入的10%以上,近十年累计研发投入4850亿元。
截至2018年底,华为在全球累计获得授权专利87805件,其中国与美国授权专利11152件。
提及研发就自然联想到自主创新,对于华为的自主创新,任正非接受媒体采访时候的回答也很有意思: 我从来不支持“自主创新”这个词,我们一定要踏在前人的肩膀上前进,这样才能缩短我们进入世界领先的进程。
什么都要自己做,除了农民,其他人不应该有这种想法。
华为近期在研发上的大举措,目标直指5G,而5G可能也是华为面对危机构筑竞争壁垒的写照。
依旧是任正非的话: 将来我们5G基站和微波是融为一体的,基站不需要光纤就可以用微波超宽带回传。
广大西方国家遍地都是分散的别墅,要看8K电视、高速信息消费,就需要买我们的设备。
当然,它可以不买,那就要付出非常昂贵的成本来建设另外的网络。
通过研发投入获得技术突破,通过技术突破创造市场机会,用这些机会带来更多生存的支点,这也是华为在研发上从不吝惜的原因吧。
除了研发,华为的人才管理之道也备受关注,虽然很多初创公司把华为作为学习榜样,但是也有很多人并不赞同华为在人才管理上的做法。
虽然华为淘汰大龄程序员、华为面试程序员要考察现场编程等新闻引来诸多非议,但是在对于技术管理者、技术人才的尊重上,以及对于人才的吸纳和激励上,必须说华为一直做得很好。
任正非亲口承认“孟晚舟永远不可能做接班人”,原因是她没有技术背景,这也是另一层面华为对技术人才的尊重。
而在技术人才的储备上,华为目前有超过700名数学家,800多名物理学家,120多名化学家,六七千名基础研究专家,六万多名高级工程师、工程师。
除了自己不到2%的股份,任正非把华为的剩下98%股份全部分给了员工,他表示“华为有什么?一无所有。
华为既没有背景,也没有资源,除了人的脑袋之外,一无所有。
”但是与此同时,他也对员工施加了超越一般公司的压力,令人又爱又恨。
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在人才管理上的异于常人的手段,也是华为有“科技自立”底气的原因。
4虽然腰杆笔直,但是华为仍有不足 软件工程质量欠佳 2019新年伊始,任正非签发公开信称华为要投入20亿美元全面提升华为软件质量,打造可信的高质量产品。
公开信中表示: 可信将成为客户愿买、敢买和政府接受、信任华为的基本条件。
今天,我们要把可信作为第一优先级,放在功能、特性和进度之上。
我们要从最基础的编码质量做起,视高质量代码为尊严和个人声誉。
我们要深刻理解架构的核心要素,基于可信导向来进行架构与设计。
我们要重构腐化的架构及不符合软件工程规范和质量要求的历史代码。
两年前,华为心声社区一篇《华为到该炸掉研发金字塔的时候了》的文章惊动了任正非,也让华为警觉自己的软件研发不管是在管理上还是细节上都问题重重。
两年后,任正非签发公开信表示要提升华为的软件工程质量。
但就在此后不久,关于华为5G设备的风波持续不断。
作为“五眼联盟”成员之一,英国国家网络安全中心(NCSC)发布了针对华为的安全性评估报告。
该机构技术总监IanLevy博士表示:华为糟糕的工程质量更加令人担忧。
“华为的工程技术就像2000年的技术,以致于安全中心必须长期管理其网络安全问题。
这只是糟糕的工程设计。
” 联系部分不愿透露姓名的华为研发人员的发言,我们或许可以部分验证Ian的观点。
这应该也是任正非签发公开信投入20亿提升华为软件工程质量的原因吧。
开源问题 2018年初,华为的开源项目ServiceComb微服务Go框架被爆出涉嫌抄袭GitHubmicro框架。
事件在当时引起了比较大规模的讨论,毕竟此事件是由micro框架作者自己发现并曝光的。
事件在发酵一段时间后形成了鲜明的两派观点:一种认为这就是抄袭,没得洗;另一种认为是该项目提交人业务不精,对license理解不到位。
事件发生后,华为开源工程师跟进修正了这一问题,事件到此算告一段落。
下一篇:滴滴正式推出网约车开放平台 一汽、东风、广汽接入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微信支付被诉侵权 法院:诉讼不成立 予以驳回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