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词典网 创业知识学习分享
「做生意是为了赚钱,但赚钱不但要替自己着想,也要替别人着想,只顾自己赚钱的人是生意场上的孤家寡人。
」近些年,中国一直是全球大豆市场的最大买家,购买了市场上超过 60% 的大豆。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 2019 年以来中国进口最多的是巴西大豆,占比已升至 57% 。
来自中国的需求使得巴西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大豆出口国。
回顾历史可以发现,最近几个世纪的巴西,几乎在每一个世纪都出现了一个鼎盛的产业: 17 世纪的蔗糖业、 18 世纪的棉花生产、 19 世纪的咖啡出口、 20 世纪中期后的大豆种植。
而巴西大豆种植的鼎盛,与华人企业家林训明有紧密联系。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林训明只身飘泊巴西谋生,凭借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成为巴西的「黄豆大王」和「石化巨子」。
声望颇高的他曾获巴西总统颁发的奖状,《时代》等媒体更是称他为「南美华人的骄子」。
林训明的母校温州市瓦市小学林训明祖籍温州, 1921 年生于北京,他的父亲林立夫时任民国国会议员。
1924 年「北京政变」后,国会解散,林立夫便带家人从北京返回温州。
在家乡,林立夫创办私塾学馆,聘请当地名师,讲授儒家经典,林训明的童年就是在父亲的私塾里度过的。
林训明 14 岁那年,林立夫意外去世。
此后,林家家道中落,被迫辍学的林训明被母亲送到江苏省农业银行镇江分行做练习生。
四年后,林母突然离开人世。
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林训明决定回到故乡,在中国植物油公司温州分公司任职。
十年间,林训明凭借勤奋刻苦和诚恳待人,从一名小职员成长为精明强干的主任。
1948 年,林训明受公司派遣到香港工作,在那儿他遇见了自己未来的妻子王丽君。
在她的鼓励下, 1950 年林训明决意到海外开辟新天地。
辞职后的他先到意大利、梵蒂冈游览一番,接着准备去美国。
但因朝鲜战争爆发,他无法拿到签证,于是林训明转赴巴西。
1951 年,举目无亲,两手空空的林训明踏上巴西的土地,在南大河州首府愉港市的一家华人公司找到一份助理工作。
两年后,该公司与巴西人合办的油厂顺利投产,由于原料不足,经营不景气,于是老板把林训明派去帮忙。
同年,林训明把妻子也接到了巴西。
油厂在圣罗莎,那是巴西西南部的一个小城镇,同时也是巴西唯一的黄豆产区。
林训明夫妇住在一个小木屋里,不懂当地语言,饮食也不习惯。
在村里,居民十分混杂,有 30 多个不同的族裔,他们都勤奋地从事农畜业生产,却不种蔬菜。
为了解决生活上的困难,于是林训明和妻子只好自己动手种菜、做豆腐。
在解决生活困难的同时,林训明一边在工作上发挥才干。
凭借之前多年的油厂工作经验,他很快便与当地豆农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完成了老板布置的采购任务。
在林训明的推动下大豆种植很快便覆盖到整个巴西1955 年,一个小插曲改变了林训明的命运。
当时圣罗莎乡下有家叫「高乔」的小植物油厂,老板是德国人,准备去里约热内卢另谋出路。
林训明和朋友合作买下了这家油厂。
那时候,整个厂子只有 7 个工人和 4 台榨油机。
然而就是这么不起眼的小企业,为林训明奠定了后来成为「黄豆大王」的基石。
接管油厂后,林训明首先邀请了先前在中国工作时的上司朱孔惠加入团队,并让对方担任总经理。
而自己则担任副总,主持油厂日常运作。
制油企业要发展,就必须改善豆农种植黄豆的经济效益。
经过周密的调查后,林训明开始了改造巴西大豆种植结构的奋斗。
当时,巴西没有农贷制度,农民也害怕到银行借钱。
于是林训明与巴西银行建立一种信贷制度,鼓励豆农贷款扩大种植业。
为此,他付出了大量心血,常常跋山涉水一家一户地做工作,宣传信贷好处,签订购销合同。
这在巴西历史上是个破天荒的创举,不仅使得黄豆生产得到发展,银行业务也大增。
与此同时,为了给农民带来更大的收益,林训明还引进了美国优良的黄豆豆种,并亲自组织有关专家指导豆农根据巴西的土质气候特点,培育良种。
巴西原本一年只种一季大豆,随着新品种的引进,大豆生产周期缩短了几个月,农民在该地还可以种上一季小麦,并且新豆种的产量和含油量比本地品种高很多,虫害发生的机会又大大减少。
这一重大改革举措,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被誉为巴西「农业的革命性事件」。
获得了豆农的友情和信任后,林训明的厂子也在不断壮大,但源源不断的原料供应又让厂子难以完全消化,林训明为此十分苦恼。
「不收吧,对不起农民兄弟;收吧,不要说工厂用不了,连堆的地方都没有。
」 经过再三思考后,林训明决定出口。
说时容易做时难,当时巴西有四大黄豆出口商,长期处于垄断地位,要出口就要和他们竞争。
于是,林训明采取「联合」策略,团结了多家小油厂,同四大公司较量了多次,终于争到了出口权。
此后,林训明大力提倡自由买卖,打破奸商垄断的收购价格,为保护豆农的切身利益做出重大贡献。
成功后的林训明毅然转向石化领域1960 年,林训明收购了巴西另外两家油厂,正式成立「巴西植物油公司」。
这时候,他又大力推动当地的养猪业,创办了培育种猪的农场,同时聘请专家帮助当地农民养猪。
林训明从改良猪种入手,把饲养「肥肉型」猪改善为「瘦肉型」猪。
并推广用豆饼做饲料,取代黄豆,降低了养猪成本,缩短了出栏时间,使得猪农利润倍增。
他所采用的多种方法,不但提高了猪农养殖销售积极性,而且改变了当地的饮食习惯,许多居民都用大豆油来替代以往的猪油炒菜。
在林训明的推动下,大豆种植很快便覆盖到整个巴西, 20 世纪中后期,巴西大豆开始走向繁荣,成为世界第二大豆生产国,仅次于美国,而其大豆及产品出口曾一度跃居世界第一。
合作伙伴朱孔惠去世后,林训明接任 CEO 。
紧接着,他大胆更新设备,进一步扩大生产,并将公司推动上市。
1975 年,林训明的公司成为巴西出口额最大的民营企业,荣获巴西总统颁发的奖状,他本人也因此赢得了「黄豆大王」的美称。
然而,林训明并没就此打住,他开始大踏步拓展新领域,将企业发展成涉及农林、旅游、运输、保险和证券经纪等行业的多元化集团。
1988 年底,林训明与合作伙伴的子女友好协商平分集团产业。
此后,他毅然转向到新兴而陌生的石化领域。
年近七十的他以不减当年的锐气,把旗下的农牧业公司纷纷出售,设立世界最大的聚丙烯科技研究中心。
这一调整,也显示了林训明独特的商业智慧,他的石化事业很快便在南美处于领先地位,无纺布的产量位居巴西第一位,林训明也因此获得了巴西「石化巨子」的称号。
由于林训明对巴西经济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巴西政府和人民给予他非常高的荣誉。
当然,林训明也没有忘记造福巴西人民。
他在巴西多次慷慨解囊,并首创了豆奶粉厂,为穷人、学生和孩子提供了营养丰富的便宜方便食品。
虽然身在海外,但林训明也一直心系祖国,他说:我虽然不幸过早失去了父亲,但幼年时他所教导我的中国传统的儒家处世为人之道却深记在心,使我一生有所遵循。
改革开放后,林训明多次回国考察访问,并大力支持中国教育事业。
他还组织巴西侨界、商界发展对华贸易。
每次中国代表团赴巴西考察,林训明都积极参与,真诚相助。
从漂泊无助的小伙到备受尊敬的企业家,从「黄豆大王」到「石化巨子」,林训明用勤劳、智慧和爱心赢得了成功。
下一篇:包月订购电商如何通过卖袜子赚1亿?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中国洗衣粉巨头: 靠3元的肥皂起家年营收百亿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
快搜